生起次第

大圓滿法的生起次第,是從「大圓滿加行」開始。
「大圓滿加行」即是在實修大圓滿法前,必須具備的基礎,包秳消除內心煩惱、積聚因緣、果報等方法,這些過程即是「加行」。
「生起次第」是為了成熟修習「圓滿次第」之心相續。一般人因業障未清除、福報資糧未圓滿,或者對上師信心不足,在這種情況下,是不能直接修習大圓滿法的正行,必須先修持懺罪集資的,使我們成為一個能容納大圓滿的法器。否則當上師傳示「心性」,我們無法真正了解、相應、契入。
「大圓滿法」是總集所有佛陀教法的圓滿次第,因此,在修習大圓滿法正行之前,所有佛陀教法,包括小乘、大乘、金剛乘的阿奴瑜珈,都是大圓滿法「加行」的修持內容。
在藏傳佛教中,特別是密法,「加行」均是具有傳承及次第的教法。各個教派都制定有加行的課程,內容包括小乘、大乘、金剛乘及大圓滿前行。

 

大圓滿前行
大圓滿前行包括「共同外前行」與「不共內前行」。
「共同外前行」意指共用的方法。由於眾生有上根器、下根器、中根器之分,而不同根器的眾生修習此法門時,所共同需要的修習內容,即是「共同外前行」。
「共同外前行」的訣竅是「四轉心法」,使用四種思維——人身難得、壽命無常、因果業力、輪迴之苦,讓修習者增長出離心、虔誠心及菩提心,趨向佛法。
「不共內前行」的皈依、發心,是培養修行者對上師三寶的信心,並生起對眾生的慈悲心。修持「金剛薩垛」懺悔法,藉以消除身口意的業障。修持供「曼達拉」可快速積集資糧。修持「上師相應法」使自己的凡夫心與上師智慧心相應。
透過系列的修持方法,弟子成為完美的大圓滿法器,有經驗的上師會在適當的時機,以種種善巧傳示「心性」,令弟子了悟「心性」。

 

【共同外前行 】
共同外前行分六:人身難得,諸行無常,輪回過患,因果不虛,解脫利益,依止上師。


一、人身難得
擁有珍貴的人身,接觸三寶、聽聞佛陀教法、有因緣學習歷代傳承上師的正法,這種人身是非常難得的。
獲得暇滿人身的困難度,可以從以下面四種思維來討論:即思維本性閒暇、思維特法圓滿、思維難得之喻、思維數目差別。

二、諸行無常
雖然已有暇滿人身、與正法結緣,但由於習氣,我們會想偷懶、執著於享樂,若了解一切無常,怠惰習氣即會減少。
了解「無常」有兩個方法,一是從「五大元素」的成、住、壞、空等現象來了解「無常」;二是從生、老、病、死來了解「無常」。
龍樹菩薩說「明天或下輩子何者會先出現?誰都無法預料」。謹記「無常」在心,並時時觀察一切現象,覺知沒有什麼事物是永存的,這樣對「無常」即會有深刻的體會,對世俗事物的執著逐漸減少,內心的煩惱也會減少, 這樣即能生出強烈的「出離心」。
「諸行無常」思維有七種;包括思維外器世界而修無常、思維內情眾生而修無常、思維高僧大德而修無常、思維世間尊主而修無常、思維各種喻義而修無常、思維死緣無定而修無常、思維猛厲希求而修無常。

三、因果不虛
若生命出現「無常」,只是因緣聚合的身體與意識分開,我們的意識仍舊依過去各自所積累的善惡之業為因,而轉生於輪回的善惡趣中。輪迴是由業而生,承受業的果報。因此應當隨時隨地觀察善與不善之因果,斷除一切不善業,行持一切善法。
因果不虛之思維;包括所斷之不善業,應行之善業,一切業的自性。

四、輪迴之苦
1.思維輪迴痛苦
由於無始刼的習氣,令我們繼續造業,流轉於輪迴三界中,痛苦與煩惱如影隨形。如果能實際觀察、思惟,安住於正法中,內心一定會生起「出離心」,了脫離輪迴的大苦海,得圓滿正等正覺的果位,故應精進以加行、正行、後行圓滿而修行。

2.分別思維六道各自的痛苦
眾生以貪、嗔、痴造作種種不善惡業,死亡時也按不同的惡業,轉生輪迴於六道中。六道包括地獄、餓鬼、傍生、人、阿修羅、天人。

(五)解脫利益
通過修外加行,我們可以了解到輪迴的痛苦。既然輪迴是痛苦的,誰也不願意在其中流轉,必然會有解脫的願望。
「解脫」是指脫離輪回的大苦海,獲得聲聞、緣覺、圓滿菩提,任何一種果位都是「解脫」。
從「人身難得」開始,調順自相續,再契入「不共內前行」從 「皈依」開始直至正行圓滿,每修一法自有功德,此為解脫之因。
聲聞、緣覺、圓滿菩提三菩提果位,無論獲得哪一種,都是寂靜清涼的,也能從輪回痛苦中得到了解脫,故應生起歡喜心。

(六)依止上師
抉擇上師的順序是,先觀察上師、再決定依止上師,最後修學上師的意趣。修學上師意趣是依師的目的。
(一)依止上師的重要性
從外加行的修法中,我們深刻感受到輪迴是痛苦的,脫離輪迴是唯一選擇。而解脫之路需要有善知識的引導,才能有所成就。
(二)上師的基本功德
顯宗和密宗,大乘和小乘,對善知識的要求各有不同。

【不共內前行】
「不共內前行」具有小乘、大乘及金剛乘,一切教法的前行內容。
「不共內前行」的第一個部分是「皈依」。「皈依」從受皈依戒開始,此屬「別解脫戒」。
小乘入門方法是接受「別解脫戒」。具足以上基礎後,再受菩薩戒,成為大乘的皈依。再受灌頂成為金剛乘的皈依。所以,皈依是小乘、大乘、金剛乘一切法的基礎。
「不共內前行」實修內容,在皈依和發菩提心中間,另有「大禮拜」修持內容。
「不共內前行」的第二個部分是「發菩提心」。是大乘的加行、大乘的基礎,因為大乘教法的根、道、果就是以「菩提心」為主軸。要有菩提心,須先受 「菩薩戒」 。「菩薩戒」有兩種傳承:一是「中觀」傳承,一是「唯識」傳承。「中觀」傳承源自釋迦牟尼佛、文殊菩薩、龍樹菩薩等。而從釋迦牟尼佛、彌勒菩薩、無著菩薩等傳下來的「菩薩戒」,則是「唯識」傳承。
「不共內前行」的第三個部份是「獻曼達」。「獻曼達」是累積福慧資糧最殊勝的方法,釋迦牟尼佛一切教法,從小乘到金剛乘的成就,都是因累積福慧資糧而來的。
「不共內前行」的第四部分是「金剛薩埵法」。金剛薩埵法門特別是屬於密法的加行,依照密法傳承須先受灌頂。加行實修到此階段,別解脫戒、菩薩戒及金剛戒三戒具足。
「不共內前行」的第五個部分是「上師相應法」。「上師相應法」是無上密次第「大圓滿法」的加行。「大圓滿法」直指本自具足的如來藏,只有依靠傳承證悟上師的加持及智慧見地,直接指導我們實修,才能證悟本自具足的如來藏。「上師相應法」是大圓滿法的加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