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定
藏傳佛教的禪修,從次第來說,是屬於中級次第階段修持法。
最基礎的教法即是生起次第法教,是「外加行」和「內加行」;最高級的教法,即是「正行」,也就是寧瑪派的「大圓滿法」、噶舉派的「大手印法」,還有「中觀」的法教等。
在修完內、外加行之後,修「正行」之前,中間過程所修持的教法,就是「禪修」,或者叫「寂止修法」。「寂止修法」包括;寂止靜觀禪修、寂止禪觀禪修及寂止淨觀禪修。
大乘佛教的禪定修法,在「禪修」之前,要具備有「出離心」和「菩提心」。「禪修」之後,也要做正確的迴向。這樣,「禪修」才能成為解脫之道。
生起次第的「加行」,強調「出離心」和「菩提心」,是修持大圓滿法的重要關鍵。只是在生起次第所培養的「菩提心」,還在世俗諦上,只有具備勝義諦菩提心,才能契入修行大圓滿法的最高次第。
完成「加行」的課程後,要先修習「禪定」,才能契入修行「大圓滿法」的「正行」。
修持「出離心」和「菩提心」,基本上是「思維」的修持,所以,仍然會生出很多的雜念,而在這個階段,我們的「心」,還是很難突破雜念,也不能進入本性光明的如來藏和空性。因此,還要藉著禪定的實修,讓「心」安定下來。
「心」安定後,上師再傳授大圓滿法的竅訣,就很容易證悟。也有根基特別好的利根器者,在內外加行修完,打好基礎後,就直接契入圓滿證悟。在證悟的光明境界中,証得智慧及本性清淨。
在大圓滿法的修持中,「禪定」並非被特別強調的修持內容,但以「禪定」作為大圓滿不共加行的一部分,還是很有必要的。尤其對根基並不是很成熟的人,更為重要。
從培養「出離心」到証悟「十地菩薩」的過程中,都是在訓練內心和調伏心識,故在「加行」修完後,修持禪定課程1-3 年,再經上師傳授大圓滿法修持竅訣,修行者會更容易証悟「空性」。
在生起次第的階段,我們藉著「出離心」來控制內心對世間的貪欲,由於不是從根本上斷除,因此,大部分人不是往內調伏自己的心,而是往外攝取物質,挑戰大自然,或不斷向外鬥爭。而修行人則是通過調伏自己的貪欲心、向內挑戰自我、戰勝煩惱。同時,藉著培養菩提心的方法,來調伏自我的私慾。
佛陀說,所有煩惱都源自我執、自私。因此,我們用禪修的方法,來調伏雜念、控制雜念。
出離心、菩提心和禪修,只能調伏一部分心識,並無法調伏全部心識,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所有的煩惱問題。禪修雖然可以減少雜念,內心也能覺受到平靜,但仍未得証智慧與空性。只有覺悟自心的空性,才能根本調伏內心的無明與煩惱,覺証心性本自具有的光明如來藏。
禪定調伏雜念
透過禪定以調服雜念,大約可分四個階段。
第一階段禪修;雜念紛飛,堅持修習禪定,在六個月內,一定會察覺雜念逐漸減少。
第二個階段禪修;還是會有雜念,但因已經有很好的控制力,雜念不能干擾禪定,我們對禪定也生起信心。
第三階段禪修;心非常聽話,可以完全控制雜念。心可以很長時間停住於觀想的境界,造業少了,善法功德不斷增長。
第四個階段禪修;在禪定的基礎上,加上「大圓滿法」、「大手印法」和「中觀」的修法。所有雜念生起後,在第二念頭都自生自滅,所有念頭,都轉化成智慧空性的念頭,即是「自解脫」。此時,心已馴服,免於散亂,免於因思緒引來的迷惑,再得到具有傳承的上師指導,修持大圓滿法即會很快地得到證悟。